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相关资讯 > “十四五”威海科技创新重点任务定了!

“十四五”威海科技创新重点任务定了!

日期:2022-02-11 来源: 科创山东 浏览: 次
分享到:

2月10日,威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威海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二级调研员赵静,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张健,威海(荣成)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刘朝阳介绍《威海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有关情况。

近日,威海市政府印发了《威海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威海)区域创新中心、国际海洋科技城建设等重大战略任务落地实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科学、更可持续的发展,全面加强科技创新部署,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持续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水平,推动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跃上新台阶。

 主要内容

明确了“十四五”科技创新的总体目标。到2025年,创新环境明显优化,创新要素充分集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创新体系基本完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有机衔接,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更加凸显,为实施“产业现代化、城市国际化、新型城镇化、发展绿色化、治理现代化”发展战略提供坚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全面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深度对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胶东经济圈一体化等国家、省重大发展战略,聚力打造“千里海岸线、一条创新链”,实现全域共享、同频共振,引领和带动全市科技创新水平整体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年均增长9.5%,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8%,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0.2件,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达到85人年,培育引进省级以上科技领军人才100人以上,培养具备技术攻关和研发能力的科技人才1000人左右。

建设具有特色的区域创新中心。突出国家(威海)区域创新中心“1+4+N”创新平台体系、国际海洋科技城两大科技创新核心引擎作用,全方位推进国内产学研深度合作,构筑深耕日韩为重点的对外开放新高地,推动产业、人才、资本、技术与信息等创新要素合理流动与融合发展,力争到“十四五”末,形成具有威海特色的区域优势互补、协同互动、科学高效的创新发展新格局。重点建设好威海先进医用材料与高端医疗器械山东省实验室,争创中国——东北亚创新合作中心(技术转移中心),争取获批海洋特色的国家农高区。

全面提升综合科技创新实力。持续提升高校院所源头创新能力,壮大创新型人才队伍规模,增强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主动性,构建形成高校院所创新能力强、企业创新活跃度高、创新人才集聚、创新平台载体布局合理、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高效的区域创新格局,全面提升全市自主创新能力。全市省级以上各类技术创新平台达到400家以上,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达到30家。科技创新综合指数保持全省第一方阵。

持续推进创新主体高质量发展。发挥企业在创新和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做大做强企业、加强人才供给、强化金融支撑、推动技术成果向企业加速转移转化等措施,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协同发展。重点加强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大力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多层次实用型人才、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能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活动的比例达到75%左右,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企业突破2500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500家。

着力构建支撑重点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体系。实施重点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在公共创新平台、龙头企业带动、高端人才集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等方面建立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支撑路径,助推新一代信息技术、碳纤维等复合材料、先进装备与智能制造、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新医药与医疗器械、时尚与休闲运动产品、康养旅游、现代农业等重点产业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十四五”末达到64%。

深入优化科技服务生态。围绕建设“精致城市”总目标,以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活力为主线,以优化创业环境、提升创新能力为重点任务,集聚科技创新资源,营造更加优化的科技服务和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到2025年,基本形成要素集聚化、模式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资源国际化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推动实施科技服务业“红舵引航工程”,打造党建联创共建的红色科技服务业,加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新型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完善创新创业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全市专业化科技企业孵化载体达到50家以上,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全市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超过200亿元,年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30亿元。

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健全科技管理工作机制,深化财政科研资金管理改革,完善科技评价体系和机制,加强创新创业文化建设。

规划亮点

充分对接总体规划。在《规划》思路设计、任务部署上,充分对接国家、山东省、威海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山东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以此把国家、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科技创新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规划安排上,把依靠科技支撑、创新驱动经济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特别是充分融合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山东省十强产业、威海市七大产业集群、冲击新目标、高技术产业“引爆点”、创新型城市建设等部署和安排。

强化顶层设计和前瞻部署。围绕加快实现创新型城市建设这一总目标,从创新主体、创新载体、创新路径等多方面进行系统部署,着力构建高效的创新体系,提升整体创新能力;注重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加强对关键技术研发的前瞻部署,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注重问题导向。把握争当全省走在前列排头兵的目标定位,坚持新发展理念,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重要战略机遇期,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集中力量规划建设一批重大技术创新和转化平台,突破和掌握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增强高质量科技供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开创“精致城市·幸福威海”新局面,打造“千里海岸线,一幅山水画;千里海岸线,一条创新链;千里海岸线,一个创业梦”城市新名片,实施“产业现代化、城市国际化、新型城镇化、发展绿色化、治理现代化”发展战略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注重引领性和可操作性。在任务部署和发展目标设定上,既立足现有发展基础和形势,注重任务和目标的可落实、可实施,又着眼我市发展优势和潜力,聚焦未来五年有基础、可突破的重点方向,体现对未来发展的引领。

“1+4+N”创新平台

威海市市委市政府着眼创新驱动发展大局,以系统化思维和创造性举措,支持打造了以市产业技术研究院为龙头引领的“1+4+N”创新平台体系。通过过去两年多的实践,已经构建起高端平台竞合发展的全新格局,也探索出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的“威海模式”,整个平台体系汇聚院士23人,国家级、省级领军人才68人,延伸成立创新机构147家,获得国家级、省级支持项目111项,孵化引进企业210家,服务企业1000多家。“十四五”期间,主要做好以下三方面举措。

持续拓展壮大“1+4+N”创新平台体系,努力打造全市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发挥市产业技术研究院“1”院统筹引领作用。用好绩效评价指挥棒作用,持续推进创新全域协同、体系全域布局、平台全域服务,形成部门横向互动、区市上下联动的良好工作格局和平台间资源共享、比学赶超良性循环。发挥“4”平台产业创新主力军作用。推动工信部研究中心进一步发挥部属单位顶层协调优势,哈工大创新创业园、山东大学威海工研院发挥学科优势和总校资源优势,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发挥龙头企业带动效应,整体形成“4”平台支撑的更大合力。发挥“N”平台产业创新生力军作用。围绕各平台优势领域,聚焦产业创新需求,推动“N”平台打破地域界限,服务辐射全市,推动吉大仿生研究院、青大创新研究院、天智研究院等20个平台进一步明确目标、集聚力量、完善功能、扩大产出,加速拉动产业集群式发展。

全方位打通产业链与创新链对接通道,助力三链协同、五链贯通。解决好信息互通的“最先一公里”。常态化、精准化开展平台走进企业、企业走进平台“双走进”活动,动态更新平台供给和企业需求“两张清单”,通过企业出题、市产研院立题、平台解题的模式,进一步打通创新供给端与需求端对接通道。解决好企业创新的“中间一公里”。持续探索多种好用管用的模式,针对专精特新企业快速成长裂变多元诉求,中小企业研发力量不足要求,重点产业高端化、集群化发展需求等,积极推广“创新在平台、产出在企业”的天力电源模式,大力培树“融合式创新、集成化服务”的广瑞电力模式等,进一步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合作通道。解决好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从多个维度优化创新生态链,提供多元素集成式服务,依托创业黑马加速器,五年遴选200家企业进行培育,助力冲击新目标;通过用好科技服务联盟、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专项基金等,为科技成果交易、转移转化提供科技服务、专业人才、金融支撑等“一站式”服务,进一步打通科技强到产业强跃升通道。

聚焦聚力创新资源引进,打造我市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新载体。突出创新平台体系项目引进。充分发挥“1+4+N”创新平台及背后举办单位与大型央企、国有企业、知名民企等合作的资源优势,加强与龙头企业的联系对接、项目引进,用好高校知名校友企业的资源,将平台资源优势最大限度转化为发展优势。用好创新平台体系人才引进。利用我市产业基础,以及专业化园区、人才政策、龙头企业平台等资源优势,围绕创新平台吸引创新人才引进,并做好配套服务,争取通过引进一个领军人才、带来一个创业团队、落地一个创新项目,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有效对接,更好聚平台、引人才、上项目,更好服务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化专业机构作用。依托国内创新创业服务领域首家上市公司创业黑马集团背后1.2万多家企业资源,做好项目对接和引进;同时,发挥专项基金作用,通过建立产业基金,与投资机构建立合作渠道,做好基金招商,持续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

威海海高园

海高园2014年获批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2015年获批第七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也是威海国际海洋科技城东部海洋生物产业引领区的核心区,2019年通过科技部验收,2021年在国家科技园区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作为一处快速崛起的海洋园区,园区不仅拥有北方最大的渔港和渔货集散地,国内最大的金枪鱼、鱿鱼精深加工基地,海产罐头及冷冻调理食品出口基地的底蕴优势,而且建立起了以海洋食品、生物科技、船舶制造等为主导的全链条海洋工业体系,以及以冷链物流、港口贸易等为支撑的临港商贸服务集群。目前,海高园已获批威海市级以上创新平台81处(国家级10处)、国家高新技术及科技型企业58家、科技进步奖32项(国家级1项、省级9项),这些都为园区升级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一步将坚持以创新赋能发展,以争先推动发展,全面拉开“一城两带三片区”的产城融合发展布局,全力争创国家农高区。

放大规模体量优势,加快建设更有活力的产业新园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海洋经济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构建,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协同发展,加大专业招商力度,吸引生物制品、特医食品、医药保健品等技术成果在园区交易转化,一批高新项目和科研院所在园区落地建设,加快推动海洋食品产业提质增效、生物科技产业聚链成群、装备制造产业能级跃迁、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蓬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稳步提升,打造全市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的蓝色引擎。

放大城乡统筹优势,加快建设更具魅力的精致新园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渔家风情等6个样板片区的带动效应充分显现,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富春山居图全面绘就;城乡发展加速融合,基础配套和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区域差距不断缩小,生活品质不断改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5%以上,“全域精致、处处精致”成为港城石岛的闪亮名片。

放大山海资源优势,加快建设更可持续的美丽新园区。以最强担当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集约利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园区落地生根;以最高标准推动低端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协调统一,争创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区;以最严手段强化污染防治,坚决克服“蓝天白云综合症”,纵深推进各领域系统治理,为高质量发展筑牢生态屏障,力争5年内各类约束性指标全部达标。

服务热线

0531-81288953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