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531-81288953
国防科大、山东省科技厅、烟台市人民政府、513所四方共同成立了山东省微纳卫星与脉冲星导航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烟台高新区出台加快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
多方力量推动下,烟台航天卫星产业发展迅速,产业高地冉冉升起。
眼下,该产业取得了哪些新成就?又有哪些新愿景?
岁末年初,一则令人振奋的好消息传来:伴随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的持续实施,烟台籍航天员王亚平再次刷新纪录,成为我国累计在轨时间最长的航天员。
这一航天高光时刻的背后,有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13所的努力与付出。在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中,该所承担了仪表控制器、控制器产品、宽波束中继S终端、断接器、接口装置等系列产品的研制工作,保障任务顺利实施。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13所是我国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和北斗导航卫星骨干研制单位,宇航级电子产品主要供应商,国内领先的商业卫星研制单位。北斗组网、嫦娥探月、天问探火、空间站建设等重大工程,都有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13所持续贡献的“烟台力量”。
日前,记者跟随“凝心聚力抓项目”采访组走进位于烟台高新区的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513所(以下简称513所),站在这片冉冉升起的航天卫星产业新高地,近距离感受航天精神、科技魅力,探索烟台航天卫星产业的新成就和新愿景。
产品交付创新高
卫星配套项目蓬勃发展
近段时间,513所的科研人员忙碌依旧。在卫星配套项目的各个厂房,一条条产线满负荷运转,高精尖的卫星配套电子产品源源不断从这里输出。
2020年11月,航天513所与烟台高新区共同打造的航天卫星产业园启用。产业园占地345亩,其中,产业园一期建设的航天卫星配套项目,总投资10亿元,布局了航天卫星研发中心、微组装厂房、数字化电装厂房、电子产品测试楼,主要进行宇航核心部组件生产及电装测试,形成了宇航、军品、微电子和航天技术应用等业务板块。
科研人员表示,带来最直观感受的,是研发生产场地的扩大。有了更大的空间资源保障,航天513所重构了生产格局,重塑产品生产流程,建设了具备5000台套年交付能力的航天柔性智能制造产业基地,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自项目满负荷投产以来,产品交付量创历史新高。
在513所积极努力推动下,国防科大、山东省科技厅、烟台市人民政府、513所四方共同成立了山东省微纳卫星与脉冲星导航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进山东省卫星制造和导航产业的发展。
政策精准扶持
航天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诚然,513所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自身强大的宇航科研实力,而环境和政策的精准赋能,让513所更加行稳致远。
航空航天产业,是烟台市重点发展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已被列入全市“十四五”规划和制造业强市重点产业。在市委“1+233”工作体系引领下,烟台市正奋力实施“9+N”制造业集聚培育工程,其中就包括打造航空航天百亿级产业集群。
2021年,烟台高新区出台了加快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高效高质推动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推动烟台成为全国继北京、深圳之后,第3个专门出台卫星政策的城市。
工作人员表示,着眼于烟台的产业环境和发展前景,513所在高新区建区之初就来到了这里,得到了市、区政府各方面的政策支持,在这片沃土上一步一个脚印,发展成为航空航天产业的骨干企业,同时也见证了烟台航天产业的飞速发展。
513所拥有宇航及军品研制的全部资质,具备完整的宇航和武器电子产品研发、生产、试验体系,以及向上下游拓展与转化的产业链条。目前已承担国家520台套载人航天、400余台套北斗导航、45台套探月工程及多台套核心部件的深空探测和空间站建设研制任务,为载人航天、通信、遥感、深空探测等国家重大航天工程提供强力支撑,并正积极服务于烟台市新兴航空航天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加快打造天、海融合的战略新兴产业体系和国内一流的航天产业生态体系。
打造卫星应用高地
卫星互联网产业园今年开工
513所致力于支撑烟台市航空航天产业规划,建有山东省微纳卫星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山东烟台数据与应用中心等集卫星研发、设计、测试、中试、应用为一体的省级、国家级技术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
瞄准这一重大发展机遇,513所有了更长远的谋划布局,正在全力推进二期卫星互联网产业园项目建设,针对商业航天和卫星应用产业展开布局,打造更加开放、多元的航天生态体系。
据悉,项目用地已完成征迁,计划于今年开工建设。项目将重点建设国内一流的高端芯片设计中心及测试服务公共平台、山东卫星应用中心、卫星互联网应用示范(环渤海湾区域)展示中心等创新平台,引领区域航空航天产业全链条发展。
未来,513所将结合烟台的海洋发展,把卫星应用和烟台的海洋产业结合起来,全面支持现代化海洋牧场、航海运输、渔业生产等建设,把烟台打造成为商业航天产业基地,加快构建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卫星+”创新生态,为地方航天产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