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531-81288953
日前,《山东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经省政府同意印发实施。1月14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发布会,解读《规划》内容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上,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唐波介绍,“十三五”期间,我省科技创新取得了快速发展,为全省重大战略推进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短板。总的来看,我省科技创新能力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原始创新、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转变。《规划》提出,力争到2025年科教强省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科技创新走在全国前列,基本建成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在总体布局上,《规划》坚持系统思维。围绕项目、平台、人才、企业、园区、金融、要素市场、科技合作、绩效标准、科技管理队伍等方面,构建完善科学规范、运行有效、衔接配套的科技创新制度体系,打造全区域、全要素、全链条、全社会的创新生态圈,系统增强科技创新对建设现代化强省的支撑引领作用。
《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期间重点布局的研发方向。围绕前沿基础研究领域,制定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以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以基础研究引领应用研究,构建引领未来、支撑发展的基础研究布局。重点围绕脑科学和类脑研究、催化科学、合成生物学、量子通信等领域,加大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研究力度,在关键领域形成先发优势。围绕打好关键技术攻坚战,提出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现代交通、新材料等6大技术方向。聚焦乡村振兴、海洋强省、面向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碳达峰碳中和等重大战略关键核心技术,分别进行了单章部署。围绕“十强”产业重大应用场景,布局氢能大规模应用等一批区域性“技术攻关+产业化应用”重大科技示范工程。
聚焦加快推进科技领域改革攻坚,《规划》明确了7项重点任务。一是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支撑。系统布局支撑基础研究和产业技术创新的科技平台体系,打造一批覆盖科技创新全周期、全链条、全过程的高水平创新平台,增强高校院所研发能力,构建服务山东需求、产出重大成果、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科技力量。二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建立健全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技术创新体系。组织实施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领军企业培育工程,推动科技型企业规模和发展质量双提升。三是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更加灵活的顶尖人才引进措施,启动国际顶尖科学家工作室组建工作,组织开展领军人才“筑峰计划”, 加快高水平科技人才集聚。强化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科技人才结构优化。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四是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主动融入和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海洋强国等国家战略,强化济南、青岛中心城市引领作用,着力优化区域创新发展布局,有效聚集各方科技资源和创新力量,形成与京津冀、长三角南北联动、引领黄河中下游一体化发展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打造以陆海统筹为鲜明特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五是加强高水平科技创新开放合作。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创新科技合作体制机制,拓展对外交往途径,集聚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搭建一批高能级开放平台,推动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六是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科研院所体制机制改革、科技成果权益管理改革,完善科技决策与咨询制度、科技评价机制,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全面增强科技创新协同治理能力。七是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环境。推进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健全科技金融创新体系,营造有利于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的创新环境,加强科普和创新文化建设,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崇尚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
唐波表示,下一步,省科技厅将会同相关部门和地方加强宣贯,共同抓好规划各项任务的落实,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科技强省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延伸阅读►
培育战略科技力量,山东“十四五”将打造10个以上高能级创新平台
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山东作为科技大省,“十四五”期间,在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上有哪些布局和举措?
唐波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十四五”期间,我省将主动融入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海洋强国、乡村振兴、新旧动能转换等国家战略,进一步强化项目、平台、人才、企业一体化布局,组织实施一批标志性的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平台,全力打造战略科技力量,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一是打造建设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龙头的有利时机,继续深化与国字号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战略合作,加快高能级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围绕盐碱地综合利用、高端体育装备、工业互联网等优势领域,力争新增3—5家专业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围绕急危医学、放射治疗等领域,力争新增2—3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发挥济南、青岛等区域中心城市创新资源集聚优势,以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山东能源研究院、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中科院济南科创城、海洋大科学中心等重大平台为载体,加快建设大科学装置,为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造条件。力争到2025年,全省打造10个以上高能级创新平台,建成全国有重要影响力、国际有较强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二是建立使命驱动、任务导向的实验室体系。深入实施山东实验室体系重塑攻坚行动,全力构建1家国家实验室、30家左右国家重点实验室、10家左右山东省实验室、300家左右省重点实验室,打造具有山东特色、接续联动、梯次衔接的“1313”四级实验室体系,提升对接国家战略的能力。国家实验室层面,推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围绕国家重大任务,跨单位、跨体制组建核心团队开展协同攻关,尽早入列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层面,支持高校院所、行业龙头企业在前沿交叉学科、优势学科、重点领域积极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快分子与纳米探针、矿山岩层智能控制与绿色开采等领域创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层面,瞄准打造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预备队”,鼓励各市整合高端创新资源,在优势领域积极创建省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层面,按照优化、调整、整合、撤销的基本思路,在新兴领域和优势学科方面布局建设一批省重点实验室,力争“十四五”全省一流自然学科实现省重点实验室全覆盖。
三是加快提升高校院所创新能力。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布局建设省基础科学研究中心,在物理、化学等方向积极创建国家基础学科研究中心。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探索矩阵式科研模式,提高承担重大科技任务的组织化程度和集成攻关能力。推动高校院所探索建立科教产融合的新机制、新模式,与地方共建开放型大学科技园,共同搭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新平台、新载体,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四是探索建立新型举国体制的山东路径。将按照“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的方式,集中力量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健全揭榜制、赛马制、竞争择优、定向委托等攻坚机制,实行技术总师负责制。支持领军企业集聚创新资源,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对接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深入实施“氢进万家”、北斗星动能、人工智能、高端芯片等一批“技术攻关+产业化应用”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厅市联合推动行业集群性提升和区域集成性创新。力争到“十四五”末,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氢能源等领域研发150项左右具有牵引性、支柱性的重大创新产品并实现产业化,在高速列车、现代种业、海洋观测、高性能服务器等领域实现领跑。
山东:力争到2025年培育制造业创新中心50家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制造业是我省经济构成中重要的优势板块,为推动山东制造业持续走在前,“十四五”期间,我省在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方面有哪些举措?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王新生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十四五”是我省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时期,制造业迫切需要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产业创新能力,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十四五”期间,省工信厅将统筹推进产业链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在创新平台建设、创新能力提升、创新项目实施三方面集中发力,为实现制造强省打下坚实基础。
一是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支撑创新能力提升,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从长远战略的高度,全方位谋划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到2025年,力争培育省制造业创新中心50家左右,“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2000家左右,推动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平台成为科技创新的主要载体。
二是在创新能力方面。推动企业围绕关键技术、关键设备、关键零部件、关键原材料搞创新,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切实解决科技创新支撑力量不足的问题。到2025年,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力争达到70家左右,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达到500家左右。国家“质量标杆”力争达到60项左右,省“质量标杆”达到150项左右。
三是在创新项目方面。围绕重点产业链组织实施企业技术创新项目计划,鼓励企业提高研发投入、加强研发机构和研发人员队伍建设,提升产业技术研发和创新成果产业化水平。“十四五”期间,每年将实施两批次技术创新项目计划,申请一批发明专利,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开发一批新产品,形成一批新标准。到“十四五”末,预计全省实施企业技术创新项目15000项左右。
“十四五”山东将继续保持“高强度”财政科技投入
创新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财政科技投入发挥着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同时,财税政策等也为科技创新构筑了引导性激励。步入“十四五”,省财政将采取哪些措施进一步支持我省科技创新?发布会上,省财政厅二级巡视员刘玉栋对此做出了解读。
刘玉栋介绍,山东省财政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科技改革攻坚、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的决策部署,近年来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一是“增投入”。2019年以来,连续三年保持大规模创新投入,2019—2020年,省级科技创新发展资金每年都达到了120亿元,是2018年的3.75倍;在此基础上,2021年又增长10%,达到了132亿元。二是“推整合”。在增加投入的同时,于2020年实施全方位资金整合,建立起了“统一集中、统一决策、统一分配、统一管理、统一考核”的项目资金管理新模式,集中财力支持重大科技创新,全面优化创新资源布局。三是“建机制”。结合资金整合,对省级科技创新财政政策一并进行了优化集成,并同步建立了科研资助、股权投资、定向补助、奖补引导等多元支持机制,精准赋能创新发展。四是“激活力”。有序实施了“科研新政19条”、“松绑+激励20条”、“包干制”试点三轮改革,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初步构建起了符合创新规律的科研经费管理新机制,有效激发了科研活力和创新动力。
刘玉栋表示,“十四五”时期,是推动我省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期,省财政将紧紧围绕科教强省建设总体目标,持续加大资金保障和机制创新力度,全力推动《规划》确定的重大创新任务和重点创新项目落实落地,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的科技支撑。
一是保持“高强度”的财政科技投入。坚定不移把支持科技创新摆到财政工作的突出位置,继续加大省级科技预算投入,深入推进财政科技资金整合,集中财力支持重大科技创新,持续优化科技资源总体布局。
二是创新“多元化”的财政支持方式。进一步拓宽理财思路和视野,加强财金政策联动,健全完善财政、银行、担保、保险等多方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政策联动长效机制,扩大股权投资实施范围,打造更加丰富多元的科技创新财政“工具包”。
三是构建“权责清”的科研经费“放管服”格局。进一步改革完善财政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持续加大工作督导力度,全面压实单位主体责任,确保各项改革举措全面落实落地,最大限度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充分激发创新活力。
四是完善“重实效”的资金评价机制。强化绩效评价与创新活动的衔接,推动建立适应科技活动规律和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为导向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不断提升科技资金使用效益。
山东:打破人才评价“一步一步爬台阶”,允许越级申报、评聘
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资源密集,是重要的创新力量。在激发这些单位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方面,我省采取了哪些措施?接下来还有哪些更进一步的举措?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副厅长周春艳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介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作为人才资源最富集的创新主体,在实施科教强鲁、人才兴鲁战略中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十四五”时期是我省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的关键五年。我省将围绕用好用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富矿”,积极发挥人社部门职能,大力推进制度创新、流程再造,持续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一是优化人事管理服务。近年来,我省坚持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放权松绑,全面下放高层次人才招聘权,对招聘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或博士的,取消事前审核,实行事后备案。完善岗位管理制度,变刚性比例控制为灵活区间控制,允许高级岗位空缺时,借用给低等级岗位。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相应岗位没有空缺的,可通过特设岗位予以保障。下一步,将继续深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公开招聘放权改革,深入开展人事人才政策进高校、进科研院所活动,服务、指导用人单位用好用足各项优惠政策。围绕人事管理“进管出”重点环节,将公开招聘、人员调动等业务涉及的人社领域后续服务事项整合成“一件事”,联动办理,不断提升服务质效。
二是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近年来,我省出台《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动态调整43个职称系列的评价标准条件。在全国率先将人才评价权、聘用权下放给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全面实行“自主评价、按岗聘用”。出台高校教师职称自主评聘管理办法,着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新时代高校职称评聘体系。下一步,将推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不断完善职称评聘标准,注重多元评价,加大创新成果、效益评估、专利发明的权重;对基础科学研究领域人才,以“科学研究全周期评价”代替定期评价,鼓励科研人才“十年磨一剑”;鼓励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探索实施专家推荐制;建立重点人才绿色通道,打破人才评价“一步一步爬台阶”,允许越级申报、评聘。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确保人才评聘既充满活力,又规范有序。
三是强化人才薪酬激励。近年来,我省着力激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发展活力,支持科研人员依法依规开展“双创”活动,在原单位同等享有职称评聘、项目申报等各项福利待遇。明确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不纳入单位绩效工资总量调控基数,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研人才兑现现金奖励超过1亿元。优化高校绩效分配机制,要求奖励性绩效占绩效工资的比重提高到70%以上。出台高层次人才薪酬激励若干措施,鼓励实行协议工资制、年薪制、项目工资制等分配方式,5000余名高层次人才享受政策红利,有效调动了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体现人才价值的激励机制,实行更加灵活的人才薪酬制度,探索将高层次人才认定权下放给用人单位,对基础研究人才建立以稳定性工资为主的绩效工资内部分配办法,梳理分析科研人员兼职创新、离岗创业政策落实情况和堵点问题,指导用人单位完善管理机制、提升服务质效,加速形成人才集聚优势。
知识产权激励创新,山东将打造专利授权快速审查“绿色通道”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作为知识产权工作主管部门,“十四五”期间,省市场监管局在实施知识产权强省战略、推动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方面有哪些新举措?省市场监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省知识产权局副局长于智勇对此做出了解读。
于智勇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保护和激励创新是知识产权制度的基本价值。围绕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知识产权工作将锚定“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总遵循、总定位、总航标,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质量、保护效能、运用效益、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激励创新的作用,重点做好4个方面工作:
一是围绕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提升知识产权工作法治化水平。加快推进出台“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纲要”“知识产权促进和保护条例”“专利条例”,构建有序衔接的法规体系;以满足创新主体需求为落脚点,完善政策体系,优化政策供给,建立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山东特色的知识产权政策体系。
二是回应科技创新需求,构建全链条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开展执法专项行动,建立诉调对接、仲裁调解对接、行政执法与调解对接及多部门会商协作机制,健全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打好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司法保护、社会共治的“组合拳”。推动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优化专利优先审查制度,全力打造战略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专利授权快速审查“绿色通道”,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快授权、快保护。
三是立足科技创新成果源头保护,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质量。调整优化相关资助政策和考核激励措施,实施高价值发明专利培育工程,围绕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材料、智慧海洋、高效农业等领域,着重培育一批高价值发明专利。大力培育知识产权强企、强校、强所;加强重点项目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布局。
四是聚焦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高知识产权综合运用实效。实施专利转化专项计划,畅通技术要素流转渠道,激活“沉睡专利”,助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建设一批专利导航服务基地,围绕重点产业开展专利导航工程。加强专利信息传播利用,优选高价值专利向相关企业推送,支撑产业技术攻关和创新发展。优化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行动,着力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山东“十四五”将培育5个国家级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十四五”期间,我省高校在服务科教强省和创新型省份建设方面,有哪些新举措?发布会上,省教育厅科技处处长曾宪文回答了记者提问。
曾宪文表示,“十四五”期间,将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十四次全会精神,锚定“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总遵循、总定位、总航标,继续发挥好高校人才培养主阵地、科学研究生力军、经济社会发展助推器的重要作用。
一是建设学科高地,为我省科技创新提供高水平源头动力。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山东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支持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等驻鲁部属高校强化“双一流”建设,力争在若干学科领域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实施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建设计划,重点支持15所左右省属高校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或国内同类型高校前列;重点建设10个左右基础力量雄厚、引领未来发展方向的优势学科,打造学科高峰;支持40个左右突出前沿引领的优势特色学科,构筑学科高原。引导高校对标国家和我省重大战略需求,增设急需紧缺的新兴交叉专业,着力发展一批新工科专业,开设一批新医科专业,布局一批新农科专业,建设一批新文科专业。
二是建设人才高地,为我省科技创新提供高层次智力支撑。指导全省高校依托高水平学科和重大科研创新平台,面向全球引进一批大师名师、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深入开展科研基础人才培育,立足人才成长链前端、人才金字塔塔基,坚持以才育才、以才引才,组织实施“高校青创团队计划”,建设一批高校青创团队。优化省政府公派出国留学项目,优先支持急需学科领域骨干教师到国外高水平大学进修。
三是建设培养高地,着力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山东省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面向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基础学科,建设一批省级英才培养基地,形成国内较高水平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安排研究生专项招生计划,支持高校与高水平科研机构以及领军、“链主”企业联合开展科教、产教研究生联合培养。建设40个示范性职教集团、150个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采取“1+1”或“1+N”模式,推进高校与企业共同开展科教产教应用型人才、研究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联合培养。
四是建设创新高地,为我省科技创新提供更多高质量科技供给。整合全省高校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一批高校实验室和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引导高校坚持“四个面向”,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攻关创新。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培育5个国家级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在全省高校建设30个省级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推动高校主动深化同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产业园区合作,形成教研产无缝对接机制,拓宽成果转化渠道,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
(鲁小创)